陈胜南见状,也是面露欣喜。
他的出身也不好,剩下这二百五十两银子,即便自己这次春闱不中,也能够拿着这笔钱回到凉州让家人做些买卖,改善生活。
只是他不知道的是,如今他的名声已经传出去了,若是春闱不中,又有多少人等着看他的笑话。
而评价他有宰相之资的四皇子赵卓,又如何能够下的来台?
杨兆京也有些惶恐,自己不经意间把陈胜南架在火烤了,不免会产生一种负罪感。
可死道友不死贫道,重来一次,他还是会这么选择。
第二日,杨兆京和往常一样醒来以后打算出摊。
刚踏出屋子的时候,便看到了坐在庭院内带着两个黑眼圈的陈胜南。
这位陈兄的状态像极了一夜未睡,却没有困倦,多的却是几分亢奋的意味。
陈胜南见到杨兆京走出房门,起身奇怪的问道:“杨兄,你这是?”
杨兆京回答道:“我这几日一直在开封内帮人写家书赚些银钱来补贴日常的开销,今日天气恰好,正好可以出摊。”
陈胜南不解的问道:“可杨兄现在已经不用这么辛苦了啊!”
杨兆京笑了笑,回答道:“确实不用辛苦了,可写家书不仅可以锻炼我的字体,还能够体会来写家书这些人表达的情感,这也是我不愿意将这件事儿给放下的缘故。”
陈胜南施礼,对杨兆京更加的敬佩。
他这一晚都没有睡,就想着突然得了一笔巨款,该如何好好的挥霍一番。
见到杨兆京和自己拥有同等数量的银钱,却还能够去坚持写家书这种微末之事儿,让陈胜南着实有些汗颜。
告辞后离开后,杨兆京来到了市集,和往日一样出摊,也和往日一样在包子铺买了包子。
卖包子的老板见到杨兆京的到来,脸露出了笑容,这段日子也和杨兆京多了几分熟络,便开口道:“杨先生,您来了。”
这老板不是开封人,能够在开封开一家包子铺,也算是祖积德,有福报。
他也没有多少文化,最尊敬的便是读书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