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39章 雪笺燃灯:元夕雅集(1 / 2)云麓词心录:白云着首页

《云麓词心录·》第一百三十九章 雪笺燃灯:后元夕雅集

一、冻砚融春:雪巷里的墨香

正月十六的雪,比元夕那晚更绵密。煜明踩着积雪穿过老街,棉靴踩在冰棱上发出“咯吱”声。转角处,慕德的照相馆橱窗里映着暖黄的光,玻璃上的冰花蜿蜒成枝桠状,将“德平照相馆”的招牌割裂成碎金般的光斑。

“煜明!快进来,冻坏了吧?”慕德掀开棉门帘,手里还攥着块擦镜头的鹿皮。屋内弥漫着显影液的化学气息,与炭炉的暖意混在一起,倒生出几分奇特的温馨。墙上新挂的相框里,是昨夜元宵焰火的照片——古塔在烟花的映照下宛如琼楼,塔基处的雪堆被染成赤金色,像撒了把碎珊瑚。

“德平这张‘塔影巍巍添韵致’,”煜明凑近细看,指尖划过相框边缘,“比昨晚在现场看的还鲜活。你瞧这楼灯映寒江的细节,像不像岑参笔下‘千树万树梨花开’的碎玉?”

慕德笑着摇头:“我个照相的,哪懂那么多诗词?不过是觉得这塔跟烟花凑在一块儿,像老辈子人说的‘火树银花合’。对了,秋颖和丽萍在里屋挑片子呢,说是要给咱们的《诗影集》做插画。”

里屋传来Girls的笑声。秋颖正趴在长桌上,用放大镜审视底片,丽萍则握着毛笔,在宣纸上勾勒烟花的轮廓。炭炉上的铜壶“咕嘟”作响,水汽氤氲中,煜明看见墙上挂着幅未完成的书法——正是他昨夜即兴写的《元夕寄友》,最后一句“再向云麓问鹤鸣”被放大数倍,笔锋间似乎还凝着未散的墨香。

二、镜里诗痕:光影中的推敲

“煜明你看这个!”丽萍举起刚画好的扇面,上面是她根据松亭的照片临摹的“松亭胜摄”:苍松立在雪野中,背后的古塔披着赤焰,松针上的积雪被火光染成金红,宛如燃烧的翡翠。“丽影华光映夜天,萍踪妙笔摄奇妍”,秋颖晃着手机里的诗句,“丽萍姐这画,把你诗里的‘摄奇妍’都画活了。”

松亭抱着相机走进来,肩头落着雪,却浑然不觉:“刚去了趟欣虹湖,你们猜我拍到了什么?残雪上的烟花碎屑!阳光一照,像撒了把碎水晶。”他调出相机里的照片,果然,银白的雪地上嵌着五彩的纸屑,在逆光中折射出虹彩,远处的古塔只剩模糊的轮廓,却更添几分诗意。

“‘粉芒似梦星河漫’,”煜明轻声念出秋颖的诗句,“秋颖这‘粉芒’用得妙,眼下这残雪碎光,可不就是‘似梦星河漫’?”秋颖得意地晃了晃马尾:“那是!昨儿看你写‘冰轮碾破琉璃色’,我就想着,要是把月光、雪光、烟花光都揉一块儿,该是多梦幻的景。”

慕德忽然一拍大腿:“说到光,云峰那小子今早发消息,说他用无人机拍了‘烟花穿云’的全景,塔身、松枝、流霞全收进去了。可惜他今天值班,来不了。”

“云峰的‘逯目烟花绽九重’,”煜明从兜里掏出笔记本,翻到昨晚记的诗句,“‘云披绮色映天浓’,正该配他的航拍图。等他忙完,咱们去矿上找他,顺便看看他爷爷留下的老相册,听说有五十年代的元宵焰火照片。”

三、茶烟话旧:炭炉旁的往事

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进窗棂,在地面织出菱形的光影。丽萍往炭炉里添了块橘子皮,顿时满室生香。松亭忽然指着墙上的老照片:“你们看,那是我爷爷当年在矿上拍的雪景。”照片里,几个穿着厚棉袄的工人站在煤堆旁,身后是高耸的井架,天空飘着细雪,每个人脸上都挂着质朴的笑。

“松亭的‘松姿傲立伴华光’,”煜明盯着照片里的松树,“竟与令祖父的取景角度暗合。你瞧这棵老松,五十多年过去了,还在那儿站着,像个守岁的人。”

慕德从柜子里翻出个铁皮盒,里面装着泛黄的胶片:“这是我父亲年轻时拍的鹤岗。你们看这张,七十年代的元宵,人们在街头舞龙,背景里的古塔还没修缮,塔身爬满青藤,可那烟花——”他指着画面中模糊的彩点,“跟咱们昨晚看的,竟有几分相似。”

秋颖忽然轻声说:“就像煜明哥诗里写的‘古韵今风同焕彩’,咱们拍的是烟花,也是鹤岗的魂啊。”

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,一群麻雀扑棱棱飞过,惊落枝桠上的积雪。煜明望着窗外的古塔,想起昨夜云峰在电话里说的话:“你知道吗?我爷爷临终前说,鹤岗的煤能烧暖屋子,鹤岗的人能焐热人心,鹤岗的诗啊,能照亮整个冬天。”

“‘煤城此夜人皆醉’,”丽萍忽然开口,“煜明哥,你说咱们的《诗影集》,能不能叫‘煤笔诗光’?就像冬欣说的‘煤笔绘天’,咱们用镜头和诗笔,把鹤岗的光都留下来。”